大同市云州区149个村大变样
2018年以来,云州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举全县之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实施乡村环境提质工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立足新起点 展现新作为
与此同时,该区加强对各乡镇环境提质工程进展、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为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按照市县级示范村、重点整治村、集中整治村和其他整治村的标准和考核验收办法,实行调研、督导、考核一体化,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对乡村环境提质工程进行全面考核。明确乡村两级和区直主管单位为环境提质工程监管主体,负责对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管。区住建局和民生公司负责对41个市级区级示范村提质工程的监管;各乡镇自行实施的提质工程村庄由乡村两级负责监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村民监督小组的作用,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单位按章施工作业,设立警示牌和围挡,及时挖开沟槽,及时回填,严防安全事故发生。严把资金管理关,市区两级示范村的资金管理和拨付由民生公司负责,乡镇自行实施提质工程的村庄,资金由区财政直接拨付各乡镇,各乡镇相应拨付给各施工单位,严禁将资金直接拨付到村。坚持预决算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做到账目明晰,账账相符。工程验收后,由区财政局委托第三方评审机构对全区乡村环境提质工程的资金进行专项评审。拿出40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逐月实地检查,打分排名,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的乡镇和部门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乡镇和部门采取印发通报、下发整改通知等方式,加大问责力度,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乡镇、部门年终综合考核之中。
担当新使命 建设新家园
去年秋天,漫步在云州区乡村,人们看到,铺设下水管道、修建公厕的施工队员们干得热火朝天;农房庭院面貌一新,错落有致;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干净整洁;富有文化韵味的文化广场、整洁宽敞的文化长廊让人目不暇接,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打造新农村 绘出新风貌
倍加造镇营坊沟、党留庄乡邢庄等村庄,基础条件比较好,重点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上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精神文明等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倍加造镇营坊沟村是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卫生村,该村紧抓实施乡村环境提质工程的机遇,改造残垣断壁1500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28000平方米,在主街巷栽植景观树3000余株,铺设污水管网4000米,天燃气入户268户,户户安装了防盗视频监控系统,回收危旧土窑108间进行改造,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公园,为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杜庄乡下泉村的大街小巷全部铺上了柏油,且铺设了下水管道,有效解决了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聚乐乡西关村、杜庄乡落阵营村、许堡乡许堡和于家寨等村庄,充分挖掘生态、自然、人文等优势资源,尽可能保留乡村的历史风貌、特有的原生态痕迹,守住乡村、记住乡愁、留住乡情,打造特色乡村游景点。于家寨村地处桑干湖北岸、火山脚下,有“北方漁村”“火山石头村”的美誉。为了保护该村石头窑洞这一特色风貌,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区委、区政府精心指导,乡村两级密切配合,精心规划设计,新建了湖边休闲广场、长廊凉亭、文化广场以及火山石花池、木质寨门、木头篱笆,新建绿化带500米,栽植紫叶矮樱、卫茅等景观树种320余株,经过维修整治,该村的历史沧桑感和火山石窑洞特色更加浓郁。
引领新风尚 迈出新步伐
一场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在云州大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工作中,区乡村三级上下联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推进,以点带面,打造示范村,带动整体提升。同时,充分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配置专人包街道打扫卫生,村民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和党员的榜样引领下,自觉地投入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们一起拿起扫帚、扛起铁锹,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垃圾,服务群众的意识和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区上下呈现出人人参与乡村环境提升,共同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的浓厚氛围。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149个实施乡村环境提质的村全部开工,完成总工程量的80%。其中15个示范村已全部完工,完成80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整治残垣断壁14126处,完成16个村的路灯亮化工程,安装路灯668盏,打造美丽宜居乡村16个;新修乡村道路303公里。通过实施乡村环境提质工程,多年来遗留的卫生死角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整治,乡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对美丽宜居生活环境的向往得以加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生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而在乡村环境提质工程的推动下,云州区委、区政府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全区人民奋力迈向全面脱贫的康庄大道。